close
看看三年級的英語月考考卷,再看看這位教授說的,真讓我感到困惑?我這個外行人真不知道要怎麼跟學校的專業人士溝通,才能幫幫孩子
我們教師的養成教育,或說整個教學裡面,可能對早期教育裡面錯失了語音這一塊,所以我們投入大量的心血,時間、金錢,可是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。所以初期看起來蓬勃發展,好像小孩朗朗上口,其實是一個很不扎實的基礎。。

國小學習重點:字音關係
其實英文在國小階段,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,字音的關係、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他語音辨識的能力沒有建構好,就急切的要去背單字,他聽都還沒有聽清楚,你就要他說出來,他就只有想盡辦法找一個錯誤的、急就章的讀音來代替。孩子如果能把語音辨識的能力,在小學階段建立起來,他未來就可以省下很多死背單字的力氣。。
李櫻(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)
採訪整理/何琦瑜 攝影/劉國泰

幫助孩子學英文,如何在對的時機,做對的事?
家長的態度和期望,決定了你是在幫忙孩子,還是讓他提早出局。

這幾年兒童英語教育的關注焦點,一直擺在「時間」。家長非常關心「when」:什麼時候學,但是我要提醒家長的是「how」:如何學才是重點。提早學習外語確實有可能不少有優勢,但真正的關鍵在於家長的態度和期許:你希望孩子能學出什麼成果?能夠達到什麼目標?家長的態度和期望,決定了他們究竟是在幫忙孩子,還是讓孩子提早出局。



贏在起跑點,摔在起跑點?

很多家長希望,早點學英語就可以讓孩子擁有真正的雙語能力、將來中文英文可以一樣優異,其實真正的雙語是非常罕見的。即使我們會說好幾種語言,但通常有一個語言是主要語言,用主要語言思考、推論,甚至想像、創造。

中文能力的培養,直接影響到台灣的孩子抽象思考的基本能力。如果主要語言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磨練,反而一心急於投入第二語言的學習,最終可能會「兩敗俱傷」,影響了孩子整體學習的發展。

另外一個迷思是,家長希望小的時候記憶力好,小朋友會「不知不覺的學會另一種語言」。其實我們常常過於誇大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。我們感覺小孩彷彿聽聽就會了,不需要特別努力。其實那是因為他在學習本國語言的時候,他的周圍有數千數萬次的「輸入」。他今天如果學英語,學校課堂之外的主要生活情境中所聽到的卻不是英語,家長期待孩子聽一個單字三、 五次或七、 八次,就覺得孩子應該要會了,這無疑會是太大的壓力、過高的期待。

任何語言學習的過程中,「輸入」絕對要大過於「輸出」。

要讓孩子提早學,有意義的學習,應該要先重視豐富的「輸入(input)」,給孩子有意義的、有上下文的故事。因為字詞出現在非常有趣的上下文裡,是有意義而且情境足夠的語言輸入與接觸,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。

這幾年來國中小推動課外閱讀,也希望由中文閱讀延伸到英文閱讀,但實際成效十分有限。過去三年我到台北市二十幾所小學訪視的時候,許多英文程度很好的孩子選出來和我溝通,可是其中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真正做英文的課外閱讀,多數學生都說只有老師規定的書或學校統一購買書才會看,因為是功課。原因是什麼?他們都說,單字太多,看不懂;查字典太麻煩。我問他們:看到單字怎麼辦?孩子們都回應:查字典啊!我問:「那你不會猜猜看啊!」學生說:「猜不出來,不能猜!」 這些回答顯示的是,孩子們只會看字詞和語句的意思,卻完全沒有語言推理的能力。而從上下文做出合理的語意推演的能力,正是培養閱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環

螺旋式學習,取代直線式

台灣各級學校的英語學習,常過份重視教了多少單字和句型、所學的內容達到幾級的程度;父母和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快速通過升級考試,以證明孩子已經有較高級的實力。

但是,英文的學習,不是直線式的學習,而是螺旋式的學習。譬如說你學會了第一級的辭彙和句型,是代表你真的會了嗎?還是在限定的語意和限定的上下文情境裡,你可以了解那些辭彙,說不定換了一個場景、換了情境,你就未必了解那些辭彙的用法。很多孩子剛開始進步得很快,一直考考考,往上升級,但是到某一個程度就卡住了,然後家長就會說是孩子不夠用功,孩子也覺得自己很挫折,覺得自己變笨了。其實都不是,而是他在前面所學的基礎不穩固。就像堆積木一樣,他一直在學新單字、新句型,直線式的往上升,每個級數的新單字都只出現三、 五次,就要進階到下一級,基礎很薄弱,堆疊到高處,很容易崩倒。

所謂螺旋式的學習,不是一直要求孩子往上堆疊記憶新單字,而是迂迴前進,往前挪動時,舊的詞彙佔滿大部份,然後加一點新的,或是把學過的辭彙,放到新的情境、上下文裡學習。

我到小學訪視時,常常疑惑為什麼老師要教這麼多、這麼難的內容。老師們的回應是:「學生都會了,他們都學過了。」「教得太簡單,學生都說學過了,家長也會抗議。」比如說,三年級的單元主題教形狀(Shapes),一個單元中有八個十個形狀的單字,其中有一些老實說連大學生也未必拼得出。

我們的各級英語教學常常就是把時間和精力用錯了地方。很多幼稚園、小學的小朋友,背了很多不常見的動物、食物等的名字,或是提前學習困難的單字,但相對的卻沒有真正聽過很多有趣的故事、做過足夠的閱讀;缺乏真正的口語和書面語言輸入,即使有許多詞彙和文法知識,其實對未來英文的學習,意義並不大。到了中學,有許多老師或補習班把學習重點放在句型的分析和代換上面:句子裡什麼叫主詞、動詞、代名詞、主詞補語等等。

一篇簡單的課文,老師總有許多可以補充的內容,有抄不完的代換句型、背不完的詞類變化、列不完的相關詞彙和片語,更有做不完的測驗卷。但是背了這麼多內容,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英文閱讀能力仍然不佳、寫作和聽說能力更是和預期有極大的落差?答案其實很清楚,因為我們的努力方向並不正確。

長久以來,我們的英語學習焦點都偏重詞彙和句型的學習量,但卻很少注意到這些語言成分的實際使用。
事實上,詞彙如果只是會讀、會拼寫、知道中文翻譯,並沒有真正的用處。

在許多升學補習班和參考書的影響之下,老師和家長可能都認為,為了通過高中和大學的升學考試,文法的補充和分析是中學英語教育最重要一環;就算學生認為內容枯燥,也必須忍受。但究竟甚麼是學生的「文法能力」?「文法能力」並不等於「文法分析能力」。如果學生可以看懂一篇文章,可以正確地朗讀出一篇文章,可以正確地斷句、可以用正確的語調,那麼基本上他的文法是沒有問題的。因為,「文法能力」是讓我們表情達意的能力,讓我們知道在什麼時候、什麼地方,該用什麼句型和詞彙,表達想說的意思。

許多家長常覺得,老師上課補充的單字和句型愈多愈是好老師。但其實要老師補充最容易了,拿起參考書抄都抄不完。
真正優秀的老師,是當他教新的句法或辭彙時,知道怎麼樣連結到學生已知的、舊有的知識庫,知道如何透過學生已經學會了的句型,引介出新的單字,或是用新的句型,複習舊的單字。這樣學生才能一面學新的東西,一面把舊的東西不斷的複習,成為螺旋式前進的學習。

面對雙峰落差的學習法:做好最基本的事

我們一直誤以為「文法分析能力」等於「文法能力」,我翻開許多學生的參考書看,發現裡面都不是「英文」,而是編者在解釋那少少的幾個英文辭彙,在分析、拆解課文中有限的句型。所以你念了很多參考書,但你沒有念到「英文」的文章或口語,而是念了很多某人對文法的分析。

螺旋式教學,面對目前的雙峰現象,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。學過的孩子,緩一下腳步,不是在等別人,而是穩固你的學習基礎,不要把基礎建立在沙子上。

面對程度好的學生,當他已經可以很能掌握課本內容的時候,老師應該給他的補充,不是去支解課本的東西可以代換什麼,而是你鼓勵他去讀一些跟課文程度相當,或主題相關的英文故事或文章,老師可以引導他的閱讀,但不是要讓他把所有補充教材的單字都背起來,而是要給他更多的語言內容,讓他可以有更多機會利用學會的基本詞彙句型,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,和其他的句型詞彙整合,以螺旋式的累進方式,穩固他的學習基礎。

至於程度落後的學生,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已經很困難了,為什麼還要補充單字、代換句型呢?最好的方式,應該是讓他有機會朗讀、熟讀課文,補充太多沒有用,他原本一個基本句型可以記起來,補充了太多他連第一個都記不起來了。所以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基本的課文、句型了解清楚、反覆練習。

我自己在鄉下長大,成長的過程裡也沒有很好的英文學習環境,我就是喜歡聲音,我常會錄下自己的聲音,反覆錄、反覆聽,自我練習、自我糾正。到了高中時我才開始聽空中英語教室,把裡面的內容重複聽,持續聽兩年,聽不懂,我也不害怕,我把單字放在內容裡去學,經過這兩年,我到高三,課本翻開竟然覺得沒有什麼單字或不懂的句子。因為我真的把時間花在「英文」,而不是「something about English」。我自己,或是我教過程度好的學生,不論家裡的資源是否優渥,都有一個特質,他會以任何方式得到「輸入(input)」,有的學生還會把電視影集錄影起來,廣告時去查他覺得有趣的詞,程度好的學生幾乎都是這樣的。

大陸人學英文很流行大聲念出來,對著牆大聲念,有些人覺得很誇張。其實朗讀是很好的練習,你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,聽到自己怎麼組織這個句子,何處該停頓、語氣如何,都代表你是否了解文法與結構。但我們的孩子卻很少朗讀課文,連程度不錯的學生,你叫他念出聲,他念的都不是句子,而是十幾個單字的組合。等於他學了這麼多文法分析,要他用出來的時候,能力仍是缺乏的。


國小學習重點:字音關係


其實英文在國小階段,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,字音的關係、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。 他語音辨識的能力沒有建構好,就急切的要去背單字,他聽都還沒有聽清楚,你就要他說出來,他就只有想盡辦法找一個錯誤的、急就章的讀音來代替。孩子如果能把語音辨識的能力,在小學階段建立起來,他未來就可以省下很多死背單字的力氣。

我們現在有一個滿嚴重的問題,大家也很忽略了語音辨識這一塊,好像隨便的老師都可以去教一、二年級,沒有找一位口齒清晰的,對語音概念清楚的老師,去教最基本的課程。

很多人誤解說我這樣講是太挑剔孩子的發音,不是,我並沒有說要孩子的發音百分百漂亮,但是要能夠辨識啊。比如,老師有時候考聽寫,老師念「貝的」,到底是bed 還是bad,他說答案是 bad,可是我聽起來都不是bad啊,那我的自然發音法不是學假的嗎?辨識能力非常重要。所以我跟老師的講習常說,並不是要各位的發音漂亮,但是要能被辨識,你可以用錄音帶輔助,要能夠做出正確的口形,嘴形。比如孩子看到你的嘴巴,e有嘴形變化,a沒有變化。他看你的嘴形就可以模仿出正確的發音。


我們教師的養成教育,或說整個教學裡面,可能對早期教育裡面錯失了語音這一塊,所以我們投入大量的心血,時間、金錢,可是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。所以初期看起來蓬勃發展,好像小孩朗朗上口,其實是一個很不扎實的基礎。。

我們不能苛求老師說他發音一定要很漂亮,或他文法要完全精準,可是老師至少要覺知發音的重要,所以他會善用輔助的CD,配合視聽教學。所謂我們目前初階的學習,到小學三年級之前,教育部的學習大綱非常清楚,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語音,以及提升孩子的興趣。可是老師都會覺得那都沒什麼好教啊,那就直接跳到很豐富的單字或句型裡去,感覺上學了很多,可是最重要的基礎卻沒有建立。

英語教育已經延伸到這麼早開始學習,如果我們還是讓六歲的小孩,學習的方法和內容,跟我們以前國高中學的一樣,那只不過是浪費資源、提早消耗他對英文的興趣,又沒有讓孩子真正學好英文。
(此篇文章轉貼自:http://blog.yam.com/cwkids/article/1056217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luliru 的頭像
    liluliru

    Art Teacher的部落格

    liluli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